2015年1月10日 星期六

范姜古厝



新屋范姜祖堂是位於桃園市新屋區的縣定古蹟。清初乾隆年間,范姜一氏來臺拓墾,取得墾照,建立「姜勝本墾號」後,逐步向內地開拓廣大土地:南以社子溪為界,東至營盤腳(今楊梅區上田里),西抵石牌嶺(新屋區石牌村),北達大堀坑(今觀音大堀里)。經過百餘年的努力,范姜一族不但使荒野變田園,而且吸引了拓荒者遷入此地。
在范姜先祖胼手胝足,耕墾得法之下,范姜家族短短數年已有田產處處。開墾有成的范姜族人於咸豐四年(西元1854年)興建祖堂,其後陸續起造不少新屋,當地人引為盛事,以客語稱其為「起新屋」。因此「新屋」便成為當地的地名,沿用至今。而此「新屋」(五棟范姜老屋群中的范姜公廳)於1985年(民國74年)8月19日經內政部評定為第三級古蹟,是新屋區最珍貴之古宅。(註:客語「公廳」指祭拜祖先的祠堂。)


范姜古厝的緣由,其實也有一段故事可以說,相傳,有位寡婦雷氏,因夫婿范集景早逝,無力撫斧孤子范文質,只好再嫁姜同英。范文質在姜家長大,深感繼父撫養之恩,成家之後,打算將自己的五個兒子冠以姜姓,但是不知三個姓姜,二個姓范好;還是二個姓姜,三個姓范好?最後乾脆五子全部冠上范姜複姓,在百家姓外自創一姓。

 乾隆初年(西元1736年),范姜家的老二殿高隻身來台,從淡水上岸後,發現台灣北部的良地都已被漳、泉移民所佔據,只有桃園這塊石礫荒地,乏人問津。范姜二哥發揮客家人不怕吃苦個性,返家帶出3個弟弟殿發、殿章、殿爵,共同前往桃園沖積扇披荊斬棘。乾隆16年(西元1752年),原留在家中奉養雙親的老大殿榮,在父母親相繼過世後,也渡海來台,從此兄弟5人胼手胝足,開墾家園,當時,范姜兄弟的墾地範圍,東至營盤腳(現址為楊梅鎮)、西至石牌嶺、南至社子溪、北至大堀坑(現址為觀音鄉),大多在新屋鄉一帶。

 由5座三合院組成的范姜古厝,現址為桃園縣新屋鄉新生村中正路110巷,順著巷道一一排列於右側,門牌分別為1、2、3、6、9號。其中,9號為整個范姜家族的精神中心,即「范姜祖堂」,目前,純供祭祀用,由族中的老人輪流看管整理。
 每幢方位各異,構造也不盡相同,但形式仍有統一之處,就是各家中間都有一個大廳,兩側為廂房(閩南人稱為護龍),前方為晒穀物和乘涼聊天的空地,稱為禾坪(閩南人稱為埕),最前端則有一道圍牆,讓整棟建築成為私密性較高的三合院。

隨著北二高及相關建設的開展,范姜古厝面臨主要道路的舊有房舍改建,變成4、5層樓的西式建築,不過,客家傳統庄院建築原有的建築特色仍獲得保留,紅色磚瓦的典雅結構、屋脊起翹的方式與作法、以及,彩繪門牆,剪黏,木雕,磚雕...等,都在在顯示客家文化的寶貴價值。